5月11日,作为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重要活动之一的“中非创意设计高峰论坛”在非遗生活馆隆重举行,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塞拉利昂、塞舌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安哥拉、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及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以下简称:非洲代表团)等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
非遗代表团在非遗生活馆大合影
非遗生活品牌创始人、深圳市非遗生活文化产业研究院魏素莹院长首先带着非洲代表团一行参观展示非遗生活创新产品和产业模式的“非遗生活馆”。非洲代表团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极大的赞赏与爱好,为能够在深圳如此繁华的大都市可以近距离,大范围的感受诸多原汁原味非遗技艺,中国传统文化而欣喜。他们更是对非遗生活打破非遗传统工艺创新,将50多种非遗技艺运用到涵盖箱包、服装、配饰、家饰、家纺,5大类别,超过13个细分品类的250余项时尚创新产品给予了激赏与赞美。
在参观完非遗生活馆之后,非遗生活品牌创始人、深圳市非遗生活文化产业研究院魏素莹院长发表了《用文化构建友谊借创新共谋发展》的主题演讲。魏素莹女士从“让中非合作插上‘一带一路'的翅膀”开始,介绍了非遗生活公司、品牌及产品的概况,并重点向参加本次高峰论坛的非洲朋友了讲述了非遗生活产品的创新研发思路。
非遗生活品牌创始人魏素莹女士发表主题演讲
非遗生活,一个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要素的东方民族文化精品品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引领者,非遗生活通过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运营,将“非遗生活”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民族文化精品品牌,传承、保护、创新及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生活提出的“中国概念奢侈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中国传统工艺中最顶级、最极致的技艺为品质保证;2、以中国文化中最绚烂、最美好的元素为创作要素;3、以5000年传承依然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为背景;4、每一件作品都是限量传世之作。非遗生活,对“非遗”进行产业化的创新开发,通过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产品、服务与体验,营造一种品味生活,为顾客呈现独具东方意蕴的极致美好!
非遗生活践行独创的非遗产业化模式,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0余位传承人合作,开发了200余种非遗时尚产品,带动了全国多个区域非遗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树立了广受赞誉的品牌形象。
关于非遗生活产品的创新研发思路,魏素莹女士重点提到——目前中国多数的时尚产业及文化产品设计仍取材自有形文化资产,例如有形的图形图案元素,较少以无形文化资产作为创意发想的来源。非遗生活的产品创意研发的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 得意忘形”,是一种将中国文化5000年最绚烂、最美好元素创作转换的关键模式,是一种源于传统,超越传统,忘其形,存其意,升其境,以国际化审美进行创作与设计。
非遗生活的“中体西用 得意忘形”藉由传统文化的根源,将中国的人文思想、心性内核、文化价值等,透过其外显的传播形式及内隐表征意涵,投射于产品设计,解析并抽炼背后的意涵,萃取其无形文化元素,作为产品设计概念发想的参考依据。
而,具体的Step by Step的具体解释说明,让参加论坛峰会的非洲朋友们清楚明白的新颖的文化创新创意研发程式。
演讲最后,魏素莹院长表示,希望成为“非遗生活”能够作为中非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成为中非文化沟通交流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希望以“非遗生活”为平台或渠道,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传播及推动者,通过特许经营、商务合作、文化展演、旅游体验、教育培训等不同专题,拓展更多的形式与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中非文化在民间的交流与协作。
在后续的沟通交流议程上,非遗代表团对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沟通交流。非洲代表团团长——尼日利亚艺术和文化国家委员会主任Otunba Olusegun Runsewe先生发言表示,非常感谢非遗生活,在非遗生活馆看到那么多的好东西,听魏素莹女士那么全面细致的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非遗有了更直观又深入的认知,受益非浅。而,在非遗生活馆,能够看到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获奖作品,更是令人眼界大开(Eyes Open)。
尼日利亚艺术和文化国家委员会主任Otunba Olusegun Runsewe先生讲话
Otunba Olusegun Runsewe先生特别提到,对于非遗生活所做的事情钦佩有加,非遗生活一开始就以国际化的视野树立品牌高度,打造品牌认同感,非遗生活在坚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又能因应对应的市场进行调适,非常利于文化的融合。
在礼品赠送环节,Otunba Olusegun Runsewe先生再一次表示了对非遗生活的感谢,感谢非遗生活赠送了精美的礼品,感谢非遗生活对非洲人民的友好与热情,今后一定继续加强沟通与交流,并且会大力宣传非遗生活。
最后,参与论坛峰会的各国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今后将会以此次沟通交流为契机,以“非遗生活”为平台或渠道,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传播及推动者,拓展更多的形式与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中非文化在民间的交流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