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臃肿的棉袄到轻盈的羽绒服,
从单调的黑、蓝、灰到绚烂的多彩世界,
从传统的老粗布到现代的高科技面料,
从最初的家庭生产、小作坊,
到现在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和出口国,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服装业潮流几经变革。
回望40年来的服装潮流,
国人当下服饰的丰富性
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从怕和别人不一样到怕和别人一样
退休多年的张阿姨回想起40年前同兄弟姐妹们一起生产劳动的场景仍记忆犹新。那时,所有人衣服的主色调基本都是绿、蓝、黑、灰,颜色稍微亮丽一点儿的根本没人敢穿,一不小心就会引来指责。而且受当时生活水平的限制,一个家庭花在着装上的开销非常有限,人们的衣着单一朴素。
“当年出门穿衣服,生怕和别人不一样了引来非议,哪儿像现在的年轻人,就怕穿得和别人一样了,没个性。”张阿姨说,40年前,大家走在大街上穿得都差不多,白色衬衣配绿色裤子,每天就那么一身衣服。哪像现在,家中大衣柜里五彩缤纷,衣服多得都不知道该穿哪件,放着放着就放“旧”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啊,最尴尬的事儿恐怕就是出门和别人‘撞衫’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穿衣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为了遮体、保暖,而开始讲究个性和时髦。
上世纪80年代,牛仔裤等“新时尚”开始在年轻人中风靡:“穿一条喇叭裤,戴一款蛤蟆镜,再烫上一头小卷发,这大概就是那个年代年轻人最潮的打扮了。”当年的时尚潮人韩先生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条喇叭裤时仍难掩喜悦之情,“即便这种打扮在当时还不是很普遍,但不可否认,当时每个年轻人心中都有个喇叭裤的梦想。”
那个年代, 欠她们一抹色彩
今年65岁的赵阿姨是石家庄旗袍协会的一员,回想起40年前的自己,她仍难掩对那个年代的一丝遗憾:“40年前我25岁,正值青春年华,可当时人们思想保守且条件有限,我只有爱美之心,却没有打扮的资本,颜色稍微鲜艳点儿的衣服都不敢穿。”
赵阿姨说,当年虽说自己正值青春,但记忆中最时髦、讲究的衣服也不过是一条灰色的直筒裤。当年她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裙子,但这个如今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心愿,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成为现实。
4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穿着打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面前的赵阿姨,一身紫红色旗袍,配合着淡淡的妆容,典雅而端庄:“我是5年前加入的这个旗袍协会,虽然现在岁数大了,但人的精气神儿不能丢,也有人说‘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每天穿红戴绿,还化妆’,可是我觉得,是那个年代欠了我们一抹色彩。如今可以大胆地去穿着打扮了,为什么不把逝去的色彩找回来呢?”
国际品牌带来新的经营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给服装带来的变化初现端倪。
1984年,实行了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成衣业开始阔步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百货门市部买衣服穿。
但当时店铺还很少,由于服装供给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国营服装厂,所谓的时髦、名牌服装只集中于大中城市的百货商场,因此当时乡镇居民想买时尚服装只能“进城”。
有着20多年运动服饰行业管理经验的张超峰回忆,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了一批专门贩运服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