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地产中,看得见的是物业条件和招商行为,看不见的是定位和业态规划。许多开发商往往一开始就急于紧抓看得见的而忽视看不见的,这也是很多项目缺乏灵魂,导致失败的原因。
在商业地产供应严重过量,品牌方越发强势的当下,往往是客(品牌)大欺店(开发商)。越是强大的品牌商,越是见识过各种各样不同定位不同实力的开发商。
1
明确项目定位
看不见的东西最重要
知名品牌商他们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运营经验,往往对项目的理解有着比仅做过几年商业的开发商更深刻的体会。
开发商如果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定位,何谈招到合适的商家。尤其是住宅出身的开发商,习惯了甲方强势文化,定位目标是以销售利益最大化。双方道不同,何谈相为谋?
所以招商的第一步,先要深化定位。深化定位需要对项目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竞争项目的定位、规划、品牌做深入研究;对目标客群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更深入的思索;对主力商家和品牌商家做更深入的分析和筛选。
2
品类规划四项基本原则
为项目注入精气神
在塑造好项目的灵魂之后,就该给其注入精气神。针对不同楼层,不同区域,不同品类,执行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品类规划。
01 唯一性
同一品类不能重复出现,避免内部销售分流,降低坪效。如:
当然,沃尔玛和7-11通常能够很好的共存,这类便利店通常放在Mall外街或邻近入口,其营业时间和灵活的经营方式,通常能与大卖场互补。所以,同一品类重复出现的前提必须是功能互补。
02 丰富性
丰富的品类规划,有利于实现快速旺场,引领并改变当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能带来整体租金收益的稳定增长。
如在购物中心规划儿童主题类业态,就要保证品类尽量丰富。儿童零售类的集合店、童装、童玩、童鞋、童车、食品等尽量做到丰富全面,儿童体验类的游乐、早教培训、艺术、运动等,可以有效增强整个购物中心的体验感。
03 关联性
同一楼层针对类似消费群体,将同一类客群喜好的商品集中于一个楼层或区域,使得客流与销售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化。
如在三楼规划大量的儿童类业态,同时可以补充美容SPA,女性主题餐厅,家居家饰类年轻妈妈们常逛的业态;在电影院周边,通常可以安排一些电玩、甜品、休闲餐厅、水吧等业态。
04 针对性
品类规划需要符合消费特征,有针对性地落在不同区域。这将有利于消费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或服务。
如购物中心连接地铁的楼层,人群分过路客和目标客群,如何最大化的延长目标客群的停留时间,并间接促成过路客的消费行为。
可以有针对性的规划一些便利店、生活配套、零食店、快捷餐厅、特色美食等,这类业态布局灵活,业种丰富,面积不大,租金承载力高,能有效带动人流并创造良好租金收益。
3
理清品牌产品线
筛选符合项目的品牌
这里举个例子简单说一下,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拥有ZARA、Pull&Bear、Massimo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Uterque、ZaraKids服装品牌,及ZaraHome家居品牌。
Inditex目前在国内开店,通常是多品牌齐头并进,通常要求1+3(ZARA+Pull&Bear、Bershka、Stradivarius)或1+6捆绑进驻。
如武汉菱角湖万达、武汉经开万达,往往可以同时看见ZARA、Pull&Bear、Bershka、Stradivarius四个服装品牌。
而MassimoDutti、Oysho在产品线内定位相对更为高端,通常会在定位更高的购物中心出现,如成都金牛万达广场。
站在开发商招商的角度,摸清不同品牌不同的产品线战略,选择适合购物中心定位和档次的品牌产品线,对项目招商往往事半功倍。
换个角度讲,品牌的不同产品线都有清晰的定位,更能准确筛选符合购物中心需要的的品牌。
4
品牌间位置搭配
门当户对与豪门恩怨
品牌之间的位置搭配也非常复杂,其特点像极了中国人的性格,“相互攀比,互相竞争”。这里以奢侈品牌为例:
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团LVMH、PPR、Richemond之间竞争激烈,尤其以LVMH旗下的LV和PPR麾下Gucci之间竞争最为白热化,你很难在一个购物中心看到他们两个,更不用说比邻而居。
5
品牌面积适宜
量体裁衣
面积要求是品牌招商的一个重要内部考虑因素。不同商家需要的面积不同,在进行业态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不同商家的经营面积的差异。
如果规划的面积太大,不适合引进该品牌商,即使引进了也是资源的浪费,造成坪效过低,经营压力大;
如果规划的面积过小,则不适合相应商家的要求,也会对招商造成阻碍。因此,商家的面积要求是不容忽视的要素。
01 服饰品牌
如一般的服饰品牌,套内面积通常在1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