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她未满20岁就啃下新加坡《ELLE》《HERWORLD》单人封,并迅速站上了伦敦时装周的伸展台,此刻的她无论怎样标榜自我,都会欣然被“求新求奇”的互联网传播时代买单。但她的执行经纪人一再告诉我,接受采访可以,千万不要给模特这份普通职业加上莫须有的伪光环。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Chapter1
-幕后推手-

他数度将一手发掘的新人送上国际时装周舞台,并获签欧洲大型经纪公司,品牌破格跳过casting直接录用他指定的模特,在成都有十年资历的专业外模经纪公司,其中模输出项目也是与他联手。作为一手发掘陈琳的伯乐兼经纪人,在业内资历深厚的他本有太多故事可以讲,他却不愿接受采访,也不让透露姓名。
他和助理坐在茶餐厅,不苟言笑的脸上带着疲惫,却依然发射出“不好惹”光波。后来陈琳告诉我,他其实并不凶,“他是特别洞察人心的人,能照顾到我们事无巨细的需要,包括那些连自己都没察觉的需要。”我说没关系,我喜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脸臭的人心好。

“她有一张令人印象深刻的素颜,那张脸是有质感的,有故事的,这种脸属于High-fashion。”忆起和陈琳的第一次见面,他这样形容到。我说,模特化完妆惊艳的多,素颜时出彩的少。他说,那不是能走很远的模特,好的模特素颜和上妆后不会差太多。“稍加雕琢,她的闪光点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爆发力,”当时的他这样盘算着,外表却不动声色。他又帮陈琳安排了几个工作,慢慢观察,这才下了判断——把陈琳push出去。

判断的标准是,这个女孩儿有劲儿,有野心,更有承受力。“这个行业就是个waiting game,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走上伸展台之前,哪怕你已经全副武装,也有可能在最后一秒被cancel掉。更别提和几十个模特同时面试时,被当面说'bye,thank you'更是家常便饭。有一个国际大牌,把叫来面试的模特全部锁在一个大黑屋里,一关就是二十多分钟,原因是“怕到齐的模特乱跑”,后来遭到其中一位白人模特提告。模特这行,好像从来比我们想象中获得的尊重更少,而不是更多。
陈琳登上新加坡两本时尚杂志的单人封后,又拿到伦敦Premier的一纸合约和半年工作签证。踏上国际时装周的征途开始了。凭借出发前经纪人请来的专人英文培训和肢体语言,她的模特生活进行得如火如荼。甚至接到某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抛来橄榄枝,买好去巴黎面试的双程机票邀她面试。3次复试后,陈琳被刷下来了。

沮丧吗?很沮丧。绝望吗?那不至于。怀疑自己吗?没有。“我觉得我这么新的面孔,能被他们面三次,还见到最大的设计师,已经算是肯定。我反思了自己,我欠缺的应该是面试经验,对自己的优势还展现得不够充分。”经纪人说,还好,整个团队都担心这件事会给陈琳带来毁灭性打击。“她恢复得比我们想象中快,我挺开心的,因为没有看错人。”
Chapter2
-你好,我来自东方-

陈琳出现在国际权威模特网站
Models.com的NEWfaces版块
这个行业的审美时刻在变,一会流行欧式脸,一会流行“大俗美”,一会又视冷傲脸为高级。但是,东方面孔在国际大牌的秀场始终是有市场的,只是常常是和数十位东方面孔竞争,几十选一。黑人模特也面对同样处境。“但你要是出来了就不一样,比如刘雯,她就不需要再和谁竞争了,而是大家都抢”,陈琳说。是啊,各行各业都一样,冒出头的都是人尖儿,底下是大量的炮灰。
我问,那如果到了30岁,你发现自己也不过是炮灰之一怎么办?她迟疑一会,然后特别坚定地告诉我,“我没想过自己的模特事业有终结的一天,既然选了这一行,我至少要做到让自己不后悔。”我开始感到经纪人形容的她的那股力量,这可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这个乐山姑娘很清楚自己要扛起家计。但我更相信一个人的性格还是天生的成分比较多。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无法培养一个不上进的玻璃心。

陈琳在海德公园
我想我是杞人忧天。人家模特事业一路长虹,签下Premier这样欧洲顶尖的模特经纪公司,我却问人家怕不怕当了炮灰。对模特行业来说,签约公司直接决定了你站的平台有多高,从邀约走秀的品牌到拍摄杂志、广告。尤其在生态成熟的国际时尚圈,单打独斗行不通,签了七八线的经纪公司还想出位,就更是异想天开。所以,陈琳在伦敦被Premier签下,经纪人立刻从巴黎飞到伦敦为她庆祝。

在伦敦看艺术展让她乐此不疲
—
“走伦敦时装周也好,签了Premier也好,我们庆祝是因为它是个good start,而不是什么值得自满的成就。”举杯的时候,经纪人对陈琳说。她大概已经自动翻译成了更动听更烂俗的版本,无论如何,我还是喜欢这段励志的原版,它跟陈琳更般配。
Chapter3
-轻松使人堕落-


电脑里还未修片的照片
除了走秀,这段时间待在伦敦的陈琳会去看展,逛公园,喂天鹅。看似简单而充实。
“从前我以为模特就是展示服装的衣架子,出国后才发现,你面对台下这么多人,这么多台摄影机相机,却压根儿不知道这套服装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设计师是谁,来自哪个国家都不清楚。”那一刻她感到很心虚,甚至脸红。换了从前,被这么多双眼睛和镜头注视,分明是她最享受的时刻才对。
秀场与后台

她开始接触和时装行业、服装设计、造型相关的一切,包括频繁出入图书馆,看各种艺术展,借时装纪录片做笔记,把杂志剪下来拼拼贴贴做笔记。有人甘于做秀场上的活道具,但不是她。理解服装、融入服装才是她目标。“至少看到一件衣服,我得知道它出自哪个年代”。
面试前,品牌或者模特公司,压根儿不会给模特任何资料。但这并不代表你有理由去打没准备的仗。这场Waiting game,也许从来不是game,而是war。